重走酉秀黔彭 感受脱贫巨变|干田堡变绿了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12-9

十月二十七日,酉阳县酉水河镇长远村,如今公路硬化了,小轿车可以直接开到干田堡。

上世纪70年代,陈文力在鹅岭公园留影。受访者供图

10月27日,酉阳县酉水河镇长远村,陈文力(中)与张天正久别重逢。

10月27日,酉阳县酉水河镇长远村,村民正在采摘柑橘。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全市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减贫脱贫任务最重的县。今年2月,酉阳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全县累计实现3.4万户14.9万人脱贫,13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发生率降至0.5%。

10月,记者陪同当年曾在酉阳插队的陈文力,重回酉阳贫困山村,实地感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

重访嘉宾

陈文力,原重庆七中校长兼书记。1969年至1975年,在酉阳县后溪公社多碧大队第五生产队(现酉阳县酉水河镇长远村七组)插队。

“酉阳是个好地方,最美山寨在河湾。夸好不如真的好,慢慢欣赏心莫慌……”10月27日,伴随着悠扬的山歌,陈文力乘坐的小车穿峡谷、越山岗,穿梭在通向酉阳县酉水河镇长远村的乡村公路上。

正是初冬时节,入眼的山脉皆被深绿色覆盖。车行其间,仿佛行走在一幅巨大的水彩画中。

“变了,都变了。路变宽了,山变绿了!”一直趴在车窗前看风景的陈文力突然冒出句话,然后又陷入长久的沉默。

1969年,18岁的陈文力从重庆主城前往500公里外的酉阳县后溪公社多碧大队干田堡插队,6年后才离开。

之后,恋旧的他多次回到干田堡,每一次都拿着相机“咔嚓咔嚓”地拍摄,想把每一次的变化都留在记忆里。

公路修进村了

陈文力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下乡插队的日子——1969年3月31日。

“足足走了4天。”老人陷入回忆。第一天,陈文力和另外4名知青从朝天门乘船顺江而下,到涪陵歇了一晚。第二天从涪陵换船到彭水,中途经过水急滩险的羊角,船只能靠“绞滩”通过,乘船的人要上岸步行近2公里,再重新回到船上,沿乌江而上。第三天继续乘船到酉阳龚滩,换乘汽车到酉阳县城。第四天从酉阳县城出发,乘5小时车到酉酬公社(现在的酉酬镇)后,就没公路了。从酉酬公社到后溪公社,再到他落户的干田堡,一路全靠步行,中间还要摸黑翻越一条峡谷。赶到干田堡已是深夜,大家都累得瘫倒在地。

今天,从重庆主城经渝湘高速到酉阳县城只需4个小时,再开1个小时,就到了干田堡。

这些年,陈文力陆续回来过几次。刚开始要徒步上山,后来村里修了机耕道,底盘高性能好的越野车能开进去,如今有了水泥路,小轿车能直接开到干田堡。

长远村毗邻秀山县,却与秀山县之间不通公路,是个死角。这次回来,陈文力看到原先的断头路上正热火朝天地施工。走近一问,才知道当地在新建从长远村直达秀山县的出境通道,公路足有8米宽。

公路旁,有人挥动双手跟陈文力打招呼。陈文力一眼认出这是68岁的张碧友,他父亲是陈文力插队时的生产队长。

“大伙还记得你当年带头捐款修路。”张碧友指着一块崖壁说:“你看,我们把你的名字刻在了崖壁上。”

崖壁上,刻着“捐资修路陈文力 万代子孙永铭记”14个大字。

15年前,陈文力回过一次村。当时,他见村民仍然靠一条羊肠小道进出,便捐款2万元支持村里修路。在他带动下,村民们投工投劳,镇里也积极争取资金,终于修出了一条机耕道。如今机耕道硬化成了水泥路,路上不时有摩托车、小汽车呼啸而过。

陈文力看着崖壁上的字,眼睛有些湿润,一时不知道说啥好,半晌才道,“感谢我干啥?这是我该做的,当年是多碧的老乡们救了我的命啊!”

原来,插队期间,陈文力做木工活时不小心用斧头砍伤了右脚踝,鲜血直流。简单的包扎后,大队的张天民、张天佑、张碧祥、张天星几个年轻人抬上他翻山越岭,连夜送他到酉酬公社医院救治,这才保住了他的右腿。

心怀感恩的陈文力从此格外关注干田堡的交通。这一次,他看到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路网已遍布酉水河镇,通村公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特别欣慰。同行的酉水河镇宣传委员官辉告诉他,该镇目前已累计建四好农村路110公里、产业路90公里、入户便道200公里,全镇进组入院道路实现全覆盖。

老乡搬下山了

瓦场是陈文力以前的居住地,陈文力住的木板房是当时村里的“高规格”房子。

“现在的木板房不算‘高规格’啰,不信你看!”张碧友带着陈文力四下转悠。

放眼望去,过去的木板房、土瓦房早已看不见了,公路沿线,是一栋栋漂亮的楼房。

陈文力走到一栋楼房前,院里迎出来个老人。“张主任,我又来了!”陈文力赶紧招呼。老人名叫张天正,今年已88岁高龄,51年前是后溪公社副主任,陈文力没少在他家蹭饭吃。

“都搬下山了。”张天正告诉陈文力,过去干田堡不通公路,村民出行很不方便。这几年,大多数村民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山下建起了新房,山上没剩几户人了。

陈文力拿出相机给张天正拍照——爱好摄影的他每次回村都要为老乡们拍照留念,用镜头记录干田堡和乡亲们生活的变化。临别时,他掏出200元钱,非要递给张天正。多年来,他每次回村都要拿钱接济村里生活困难的村民,但这次张天正坚决不收,“我有退休金,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也有养老保险,用不着接济了。”

听说陈文力回村,已搬下山的白明珍专门赶来,非要陈文力去看她家的新房。1975年,陈文力回城前,把手头剩余的饭票全给了生活困难的白明珍一家,解了她家燃眉之急,白明珍还熬夜缝了双布鞋来感谢陈文力。

“现在吃穿都不愁,还住上了楼房。”白明珍带着陈文力去她家院坝参观。她家的新房修在公路旁,占地100多平方米,“建新房花了10多万元,政府就补助了4万8呢。”

荒山变森林了

从白明珍家的院坝放眼望去,满山都是青葱的绿色,“森林又回来了!”陈文力喃喃自语。

陈文力记得,刚到干田堡时,生产队长专门带着他们去了一个叫大槽的地方,那里保留着400多亩森林。森林里有松树、杉树、柏树,地上的松毛厚厚的,人走进去像踩上了地毯,漫山遍野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这片林子是生产队的命根子!”生产队长严肃地告诉他们,绝对不准进这片森林砍柴,更不准偷伐木料。

陈文力把这番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返城多年后,他也始终记挂着这片森林。一次回村时,他惊讶地发现村民们当作宝贝一样的森林不见了,曾满目青翠的大槽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坡。村里的老人告诉他,那片林地后来分给了村民,大家没有脱贫门路,只好砍树来卖,不到两年,森林就成了荒坡。当时,陈文力很难过,既心疼森林,又心疼村民没有致富门路。

“现在好了,满山都栽满了油茶。”长远村副主任彭开华告诉陈文力,前几年,镇里请来专家对当地土壤、气候等进行考察论证后,村里开始发展油茶产业。现在,种下的油茶长大了,满山的绿色又回来了。

人口下山,产业上山。彭开华说,这几年,长远村引进企业,在全村流转了2000亩土地发展油茶,种植杉树,还发展了柑橘、桃、李等水果5000余亩,既绿了山川,又富了百姓。

2014年,长远村还有104户建卡贫困户,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00多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村里通了道路,搞了产业,村子一天天变样了。“现在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彭开华眉眼里满是自豪,“今年8月,我们村最后一户贫困户也脱了贫!”

说笑间,陈文力路过了村民田金兰家的柑橘园。园里足有100多亩柑橘,黄澄澄的果实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听说陈文力是当年插队落户的知青,正在田里干活的田金兰热情地邀请他品尝柑橘。

“老乡们还是那么热情!”陈文力感叹。他插队的年代,农村缺吃少穿,但村民们有好吃的都会给他们送,逢年过节还要请他们去“打牙祭”,现在乡亲们还是一样好客。

“过去哪有啥子好东西待客哦!”田金兰说,现在不一样了,只要肯甩开膀子干,生活就能越来越好。她家靠种柑橘,1年就能挣上10多万元,还带动了几个贫困户。

田金兰家的变化只是酉水河镇的一个缩影。酉水河镇镇长冉玉峰介绍,全镇目前已发展了经果林14000亩、青花椒6000亩、油茶6000亩、有机大米1200亩,直接带动了256户贫困户增收,其中15户贫困户还成了致富典型。

冉玉峰说,这几年,依托前些年发展的产业,酉水河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最美土家山寨等一批“国字号”品牌。

学校更漂亮了

山下有所白竹希望中学校。每次回酉阳,陈文力都要去看看。

插队时,他在多碧村小代过课,对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艰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5年,返城后的陈文力去了涪陵地区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他回到酉阳,在李溪中学任教,一直做到酉阳县教委副主任,直到1988年才调回重庆主城。之后,他又先后在重庆西藏中学、凤鸣山中学、重庆七中工作,一直奋斗在教育战线。退居二线后,他又被重庆市政府任聘为督学。这番经历,让他更加关注山区孩子的教育。

“学校变大了,更漂亮了。”陈文力漫步在学校扩建后的操场上,感慨不已。

一次回干田堡时,陈文力发现山下的公路边新建了这所白竹希望中学校,便好奇地进去看。

这是一所民营学校,由返乡农民工肖涛创办。肖涛告诉陈文力,他是个农家娃,高考落榜后外出打工,在外创业攒下钱后,回到老家建起了这所希望学校,目的是让家乡的孩子就近读书。

肖涛说,学校最初只开设两个班,一个班招收当地没考上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另一个班专招当地的辍学娃。后来,白竹希望学校规模越办越大,共开设了14个教学班,招收了900多名学生,生源来自酉阳县30多个乡镇以及周边区县。

陈文力深受感动,便与这所学校建立了长期的联系。他多次邀请教育界专家到白竹希望中学实地考察,帮助学校走出一条农村民办学校的特色路子。

“学校改名了?”陈文力问副校长黄英。

“是啊,学校增设了小学部,更名为白竹希望学校了。”黄英告诉陈文力,这几年,学校不但扩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和操场,还增设了小学部,全校师生达到了1500多人。“学生每天有营养午餐,建卡贫困户、低保、残疾等家庭的寄宿学生还有生活补助。”黄英说,孩子们再也不愁上不起学了。

“教育既在当下,更在长远。”陈文力说,就像长远村的名字一样,教育是山区的未来,“教育的变化,是我最期待看到的变化。


上一条: [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举行专题学习会 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 毫不松懈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
后一条: [ 重庆25.2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