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巴蜀文化论坛在重庆召开达成“重庆共识2023”

来源:办公室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3-5-18

     

 

   5月13日,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和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巴蜀文化论坛在重庆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社科院、重庆市社科联、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等全国性和地方性宗教团体,以及全国各省 (市、区)及副省级城市社院共100多位代表参加了论坛。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卢红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讲话。卢红表示,巴蜀大地是我国宗教产生、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场域,巴蜀文化也蕴藏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为我国宗教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她强调,要加强政治引领,引导宗教界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开展宗教思想建设,形成适应我国文化和国情特点、符合我国宗教实际的宗教思想体系。要开展宗教文化建设,要自信自立,自觉接受中华文化的浸润,在继承与创新中将更多时代元素融入宗教文化,讲好“中国宗教故事”,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要积极适应社会,顺应社会,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袁莎在开幕式上表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充分总结吸收我国各宗教探索积累的历史经验,要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他说,社会主义学院在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教学、研究和文化交流中,要加大宗教中国化相关重大课题的研究力度,完善宗教类班次的教学安排和课程布局,深化宗教学术交流和宗教对话。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重要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屈谦出席论坛并主持开幕式。

   本届论坛以“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探讨巴蜀地区宗教文化所彰显的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和优秀成果,探讨新时代巴蜀文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践路径。

   郑筱筠、谭继和、李四龙、段琦、李林、周勇等知名宗教研究学者,沈斌、明海、胡诚林、金汝彬、阚保平、邓信德、身振、智海、马云峰、丁杨、许伦胜等五大宗教界代表人士参加论坛,并围绕论坛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谭继和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官员、《巴蜀文化通史》主编



            沈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上海教区正权主教



        金汝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驻会)、副秘书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新闻发言人



       李四龙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明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驻会),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



        胡诚林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西安市万寿八仙宫住持



             段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阚保平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李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



        邓信德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重庆市道教协会会长、重庆老君洞道观监院



         身振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梁平双桂堂方丈



         马云峰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重庆清真寺教长



  周勇 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丁杨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秘书长,重庆市天主教“两会”副秘书长



     许伦胜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重庆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重庆市基督教圣爱堂牧师



         智海 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内江圣水寺方丈


   会议发布了《第二届巴蜀文化论坛·重庆共识2023》,倡议凝聚奋进新征程精神力量,推动宗教中国化行稳致远,促进宗教与文化相融合,为助力我国“两个文明”相协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做出应有贡献。

 

巴蜀文化论坛·重庆共识2023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全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第二届“巴蜀文化论坛”于2023年5月13日在重庆举行。全国社院系统的部分领导、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全国五大宗教界代表人士齐聚美丽山城,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宗教工作和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发表用中华文化、巴蜀文化持续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真知灼见。经与会嘉宾共同商议,达成《巴蜀文化论坛·重庆共识2023》。

凝聚奋进新征程精神力量。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巴山夜雨润千秋,蜀水晓风驰万里,巴山蜀水绘就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巴蜀文化是长江上游极富鲜明个性的文化单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鼎立于中国西南,与中华各地域文化共生相融、与时代发展相通,其样态丰富多彩、遗存璀璨夺目、大家代代辈出、习俗多元交融。巴蜀文化以源远流长、包容开放为鲜明特色,以忠勇信义、爱国团结为不变底色,以唯实争先、开拓创新为时代亮色,不断为中华文化增添华彩辉光。今天的巴蜀文化要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推动宗教中国化行稳致远。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坚持因势利导、和而不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宗教。巴蜀文化为我国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凝结着我国宗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为我国宗教中国化提供了鲜活的载体。老子之学与巴蜀文化传统相融合而创立道教,佛教南传与北传在巴蜀大地交汇而加速本土化,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巴蜀地区不断走向中国化。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自觉融入中华文化,宗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汲取这些生动的历史经验,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实现宗教经典、制度、礼仪和思想等多个维度的中国化,我国宗教中国化必将行稳致远。

促进宗教与文化交汇融通。

   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几千年岁月洗礼和文化交融,巴蜀地区形成了“多元通和”的宗教信仰形态,成为巴蜀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巴蜀宗教融通古今、荟萃中外,助力巴蜀文化形成兼容并包、乐观闲适、和谐友善等文化特质,也在我国宗教形成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国各宗教要在当代发挥好调节社会关系、净化世道人心的积极功能和以文化人、引人向善的重要作用,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助力我国“两个文明”相协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宗教界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应有贡献。在历史上,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主张“齐同慈爱、济世利人”,天主教、基督教主张“作光作盐、荣主益人”,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并重、两世吉庆”,无不体现了我国宗教“济世利民”“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巴蜀宗教界要引导信教群众正确看待现世和来世、神圣与世俗的关系,共创人间美好生活,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为“两个文明”相协调贡献智慧和力量。

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唱好成渝“双城记”,离不开巴蜀文化的浸润,少不了巴蜀宗教的参与。要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建设和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等重大战略中,充分发挥巴蜀文化和宗教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推进考古发掘、文献资料整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加强巴蜀宗教同各国宗教界的交流互动。

 

 



上一条: [ 第二届巴蜀文化论坛在重庆召开 卢红出席并讲话 ]
后一条: [ 夏晓华赴开州、梁平、城口调研时强调发挥社院体系化作用推动统战教育高地建设 ]

[打印] [关闭] [顶部]